企业形象LOGO

微硅粉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词条:混凝土影响 火山灰效应
  • 微硅粉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硅灰混凝土

    填充效应
        混凝土在拌制合物时,为了获得施工要求的流动性,常需要多加一些水(超过水泥水化所需水量), 这些多加的水不仅使水泥浆变稀,胶结力减弱,而且多余的水分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水泡或水道,随混凝土硬化而蒸发后便留下孔隙。
        减少混凝土实际受力面积,而且在混凝土受力时,易在孔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在混凝土中,内部泌水受骨料颗粒的阻挡而聚集在骨料下面形成多孔界面。
        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界面过滤区由于多孔和有许多定向排列的大Ca(OH)2晶体,平行于骨料表面的大Ca(OH)2晶体较易开裂,比水化硅酸钙凝胶(C-S-H)薄弱,成为混凝土内部的强度薄弱区。
        HPC(高强度混凝土)中由于掺入一定量的硅灰,其强度与普通混凝土(不掺硅灰)相比,有明显改善。有学者曾计算:以15%的硅灰取代水泥,则在水泥颗粒数量与硅灰颗粒数量的比例为1∶2000000,即二百万个硅灰对一个水泥颗粒,因此硅灰对HPC强度有很大影响。
        在HPC中小于水泥颗粒直径100倍的硅灰,填充于水泥浆体的孔隙间,填充于水泥颗粒的空隙间, 其效果如同水泥颗粒填充在骨料空隙之间和细骨料填充在粗骨料空隙之间一样,从微观尺度上增加HPC的密实度,提高了HPC的强度,这就是硅灰的“填充效应”。
        在HPC中,填充于水泥浆体中的硅灰使水泥浆体孔的数量明显减少,匀质性提高,而总空隙率基本保持不变。水泥浆与骨料界面过渡区的硅灰,降低了HPC的泌水,防止水分在骨料下面聚集,使骨料界面过渡区与水泥净浆的显微结构相似, 从而提高了界面过滤区的密实度和有效减小界面过渡区的厚度。
        微小硅灰颗粒成为Ca(OH)2的“晶种”,使Ca(OH)2晶体的尺寸更小,取向更随机。
        因此,硅灰的掺入提高了HPC中水泥净浆与骨料的粘结强度,消除了混凝土中不同复合组分的“弱连接”问题,使HPC具有复合材料的特性。骨粒颗粒在HPC中起着增强作用,而不仅仅是惰性的填充物。硅灰对水泥净浆(无骨料)的强度提高影响不是很大,但却能使相同水胶比的混凝土的强度明显高于其基体(净浆)的强度。

    火山灰效应
        在硅酸盐水泥水化过程中,水泥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硅钙凝胶(C-S-H)、氢氧化钙(Ca(OH)2)和钙矾石等水化产物。 其中Ca(OH)2对强度有不利影响。硅灰中高度分散的SiO2组分能与Ca(OH)2反应生成C-S-H凝胶, 即所谓火山灰效应.
        Ca(OH)2+SiO2+H2O→C-S-H
        许多研究表明:在有硅灰存在的情况下,水泥水化早期的水化产物中有大量Ca(OH)2, 随着龄期的延长,Ca(OH)2的量越来越少。
        硅灰的火山灰效应解释:硅灰接触拌合水后首先形成富硅的凝胶 ,并吸收水分;凝胶在未水化水泥颗粒之间聚集,逐渐包裹水泥颗粒;Ca(OH)2与该富硅凝胶的表面反应产生C-S-H凝胶, 这些来源于硅灰和Ca(OH)2的C-S-H凝胶多生成于水泥水化的C-S-H凝胶孔隙之中, 大大提高了结构密实度。
        也就是说:硅灰的火山灰效应能将对强度不利的Ca(OH)2转化成C-S-H凝胶,并填充在水泥水化产物之间,有力地促进了HPC强度的增长。同时,硅灰与Ca(OH)2反应,Ca(OH)2不断被消耗,会加快水泥的水化速率,提高HPC的早期强度。

    孔隙溶液化学效应
        在水泥-硅灰水化体系中,硅灰与水泥的比率增加则水化产物的Ca/Si比降低。
        Ca/Si比低,相应的C-S-H凝胶就会结合较多的其它离子,如铝和碱金属离子等。
        这样就会使孔隙溶液的碱金属离子浓度大幅度降低。这就所谓孔隙溶液化学效应。
        增加硅灰取代水泥的比率,则孔隙溶液的pH值降低。
        这是由于碱金属离子和Ca(OH)2与硅灰反应而消耗引起的。
        对于含有碱活性骨料的HPC,硅灰这种降低孔隙碱金属离子(Ka+、Na+)浓度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为能够有效地削弱甚至消除发生碱-硅酸反应(ASR)的危害。硅灰还可提高HPC的电阻率和大幅度降低Cl-的渗透速率,防止钢筋锈蚀, 提高HPC的强度和耐久性。